兴平市:作好“三篇文章” 倾力打造聚才汇智“新高地”
兴平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下大力气作好“三篇文章”,倾力打造聚才汇智“新高地”,为新时代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产业铺路、平台搭桥,作好“聚才”文章。坚持把“产业+平台+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依托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和科研项目,先后建成中船第十二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系统国家级实验室1个,陕西航空电气有限公司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9个,建立陕西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等市级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5个,在全市形成优势互补、特色明显的专家工作站集群;围绕发展壮大航空航天、船舶制造、能源化工、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积极与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安科技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签订联合发展协议,加大共建力度,促进共同发展,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93人,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支,签约秦创原路演项目3个,人才聚集效应不断突显。
夯实载体、创新机制,作好“用才”文章。坚持“敢用、适用、善用”总原则,积极谋划打造“智汇槐里”人才资源信息库。着眼新型经营主体、种养殖大户实际需求,创新建立人才服务乡村联系点,选派41名在库农业专家、乡土人才进驻市农拓葡萄专业合作社、市种猪示范场等联系点开展科技服务,推广形成“首席农艺师+合作社+农户”的技术服务体系。探索 “组团式”人才智力帮扶机制,围绕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先后抽调80余名在库专家,组建15个人才流动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乡村学校、基层诊所、工厂车间等开展“巡诊把脉”“传经送宝”,累计为基层破解生产技术难题65项,联系服务乡村人才100余人,有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以情待人、心“薪”并重,作好“留才”文章。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并举,连续两届评选表彰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38名,每人每年给予4800元的人才津贴,每年组织优秀人才体检,定期开展人才座谈、产业观摩,听取吸纳人才关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组织全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赴西安交通大学干部培训基地开展“西迁精神”集中研讨培训;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专栏,对全市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先进事迹进行展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