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双培双引添活力乡村振兴新引擎
为加快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建设,聚力建设幸福安康,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安康市大力实施“双培双引”工程,全面盘活“本土人才”,着力打造“追赶超越,绿色崛起”“ 新引擎”,走出一条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培育乡土人才,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全市以乡村工匠、种养殖能手、文化能人、村医、非遗传承人和农村电商等“土专家”“农秀才”为主要对象,重点培育一批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带头倡导文明的乡村振兴生力军。
“我是个老顽固,开始一直不看好种药材。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咋也不信这个还能挣大钱!多亏了金铭锋,他是个大好人啊”,紫阳县板厂村村民徐仁伦逢人便讲。
徐仁伦口中的金铭锋是板厂村致富带头人,他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小就对药材有着浓厚兴趣。大专毕业后,便回到紫阳县高桥镇板厂村当起了村医。镇上看金铭锋人年青,好学,又有文化,就把他作为乡土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鼓励其发挥爱好专长,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在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下,金铭锋先后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紫阳县天和药业有限公司和药材加工厂,带动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订单种植、入股分红等方式增收脱贫。截至目前,公司与全县359户农户签订了订单种植药材协议,培训药农613人,年种植丹参、苦参、瓜蒌、黄芩、苍术、白术等中药材达1800余亩,群众每亩增收3500元左右。2020年6月,金铭锋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奖”。2021年1月,金铭锋高票当选为板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真正成为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全市通过分类实施技能脱贫、产业技术、高素质农民、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重点人才培训项目,累计免费技术培训7.96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15268人。
培养专业人才,育好绿色崛起“领头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康考察时提出了这一科学论断和发展指向,全市以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紧扣“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围绕富硒产业、文旅康养、新型材料3个千亿产业集群,六大绿色工业和六大特色农业,着力培育一批专业人才,通过发挥专业人才“头雁”作用,引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平利县茶叶和绞股蓝发展中心研究员刘涛,1984年从安康农校毕业后,便来到平利从事茶产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一干就是39年。在市县相关部门的支持鼓励下,他先后参加了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培训班学习,考取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本科班,练就了一身真本领。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理论和经验,刘涛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技术人员、茶企经营者和农户。
“刘专家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技术过硬,人又热心肠,为了我们的产业真是吃了不少苦!”说起刘涛,西河镇梅子园村刘善斌,有说不完的感激话。200亩高效精品茶园、1000平米加工厂,从选址规划,到技术培训,再到现场指导,事无巨细,刘涛全程参与其中。
2019年12月,刘涛荣获农业农村部“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由他主持的“无性系良种茶树建园快速成园技术研究”课题也在2020年12月通过立项,通过几年艰苦试验,实现试验设计要求,提早1-2年投产达效,产量提高了10%以上,每亩产值增加1000多元。
为育好用好各类专业人才,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20多项人才政策,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累计兑现人才奖励资金5000余万元。安康康嫂家政公司王荣荣获评全国首个家政服务业“全国技术能手”,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毛朝军、赵小燕获评“陕西省首席技师”,平利县万琴棋、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丁赟龙获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选派1000名专家、1000名科技人才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1.5万人次,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问题7378个,为基层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持。
回引能人返乡,留住在外兴业“金凤凰”
“衣锦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安康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大力回引安康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推动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人力回乡,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陈国盛是土生土长的石泉后柳人,原为国有企业职工,因企业改制下海创业,先后创立了陕西六台山实业有限公司、陕西巴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针对农村地区“发展缺项目、关键缺人才”的核心问题,后柳镇党委、政府借助独特地理优势和全域旅游发展机遇,采取“政府搭平台、村委强服务、招商统经营、以商促招商”的运营模式,在项目建设、土地使用、财信担保等方面给予支持,成功吸引陈国盛返乡兴业,倾力打造中坝作坊小镇。
陕西巴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围绕“中坝建景区、周边建园区、产品供作坊”的经营理念,结合“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文化背景,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闲置资源入股、人才技术占股、集体经济注资、群众带资入企等模式,建成了七十二作坊,打造了一座集休闲旅游、亲子体验、团建拓展、田园风光、丝路文化、餐饮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为一体的高颜值作坊小镇。2018年9月正式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直接带动100余人就业,成功创建为国家3A景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十三五”以来,安康有近4万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办经济实体2.86万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10万人。
吸引优秀青年,注入经济发展“新活力”
青年人才是地方发展的后备军和接班人,安康通过招录招聘选调、搭建创业平台、给予政策扶持等措施,吸引广大优秀青年回安发展。
带着理想走出大山,心怀感恩又回到大山。出生于1986年的柯昌勇,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白河县构朳镇人。在了解到全市大力支持优秀青年回安发展的相关政策后,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创业发展。经过申报,他顺利贷到了50万元创业免息贷款,同时,在县镇等各方面的支持下,2015年他注册成立了陕西秦大山葛业有限公司。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陕西秦大山葛业有限公司在各乡镇成立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农民发展创新型立体循环式葛根种植生产基地6000余亩,直接和间接带动增收1000余户。2018年初,“葛根茶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被省科技厅确认为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12月秦大山葛业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成为白河县首家在“新四板”交易板挂牌的企业。2019年,柯昌勇被评选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先后有4000余名优秀青年回安发展,为安康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双培双引”工程正推动着安康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竞相迸发,人才的火种也正在金州大地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形成燎原之势。
(审核:人才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