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四项举措”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甘泉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新模式,从建体系、优服务、强保障、塑品牌入手,将组织资源转化为治理资源,将组织活力转化为服务活力,让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有“深度”。
建强组织体系,筑牢城市基层治理“一盘棋”。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县委、街道、社区三级城市基层治理工作构架,实现各区域协同推进。成立县委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谋划工作、督促落实。建立“街道党委-社区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基层治理体系,定期召集联席、协调推动。建立社区党支部、驻区单位、物业企业、业委会等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大联盟”,定期共驻共建、协商议事。夯实责任链条,推行城市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建立县委常委联系包抓城市社区工作机制,把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纳入基层党建考核内容,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健全服务机制,织密城市基层治理“一张网”。坚持“区域统筹、条块结合、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推行区域化、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建立“党委-党支部-党员责任区”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由街道党委负责牵头抓总,按照片区、楼院等划分网格,将城区内4个社区,划分为52个居民网格,确定网格员52名,将党建、民生、治理、防疫、安全、维稳等工作下沉至网格,不断延伸网格管理触角,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实现服务全覆盖,管理无盲区。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中,积极响应落实“敲门行动”,通过宣传引导、底数摸排、精准管控等措施,构筑起牢固的疫情防控网。坚持多元共治,发挥“网格预警、街区吹哨、部门报到”的政治优势,实行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民事调解、“微心愿”认领等活动,延伸社区治理触角,共筑“同心圆”。今年以来,开展环境整治、医疗义诊、政策宣讲、点亮“微心愿”等共驻共建活动100余次。
夯实基础保障,聚合城市基层治理“一股劲”。坚持统筹优势资源,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大力加强城市基层党建阵地建设,将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财政投入、统筹配建、整合资源、无偿划拨等方式,对太皇山、北关、南关、东台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软硬件进行“达标晋位”、全面提升,统一功能设置,规范标牌标识,每个社区均建成城市阅览室、舞蹈室、康复室等各类活动室10多个,使其成为团结引领群众的政治中心、宣传教育群众的文化中心、联系服务群众的便民中心。积极推动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薪酬体系,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社区片长作为街道重点培养后备干部,专职社区工作者18人中有7人担任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将社区干部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总体规划,主要开展岗位职责、党务知识、基层治理等专题培训,不断提升社区干部治理能力。
打造品牌特色,塑造城市基层治理“一条线”。坚持“活动聚民心、服务暖人心”,以“同住一座城、共爱一个家”为主题,通过打造一批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归属、朝阳、联亲”等城市党建品牌,让社区居民愿意来、坐得下、留得住,不断激发社区治理活力。在太皇山社区协调入驻12家部门单位、引进了5个社会组织,建起泉姐家政公司,将闲散劳力进行分类登记,实施组织培训2030人次,解决了427余人的就业问题;引进元芝民间艺术公司,采取线上线下组织培训剪纸艺术,吸引1236余人参与创作受益,实现了居民创业有所为、生活有所乐。在北关社区建立“党群、干群、警民、社企联建”四个一家亲,开展党员进社区、“微心愿”认领、志愿帮扶、“大手拉小手”等活动,让社区服务和治理由“独角戏”转变为“大合唱”,提升了城市基层治理能力,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